腦膠質瘤是由于大腦和脊髓膠質細胞癌變所產生的、最常見的原發性顱腦腫瘤。年發病率約為3-8人/10萬人口。如同其他腫瘤(疾病)一樣,膠質瘤也是由于先天的遺傳高危因素和環境的致癌因素相互作用所導致的。一些已知的遺傳疾病,例如神經纖維瘤病(I型)以及結核性硬化疾病等,為腦膠質瘤的遺傳易感因素。
分類
腦膠質瘤根據腫瘤細胞的形態學、腫瘤細胞的惡性程度以及腫瘤所處的部位進行分類。
按腫瘤細胞的形態學劃分
腦膠質瘤根據其腫瘤細胞形態學與正常腦膠質細胞的相似程度(并不一定是其真正的細胞起源),進行如下主要分類:
· 星型細胞瘤—星形細胞
· 少枝細胞瘤—少枝細胞
· 混合膠質瘤,例如少枝--星形細胞瘤,包含了混雜類型的膠質細胞
· 室管膜瘤—室管膜細胞
按腫瘤細胞的惡性程度劃分
腦膠質瘤按腫瘤細胞在病理學上的惡性程度,可以進一步分類。
· 低級別膠質瘤(WHO 1-2級),為分化良好的膠質瘤;雖然這類腫瘤在生物上并不屬于良性腫瘤,但是患者的預后相對而言,還是不錯。
· 高級別膠質瘤(WHO 3-4級),為低分化膠質瘤;這類腫瘤為惡性腫瘤,患者生存較差預后。
目前雖然有很多關于膠質瘤的分級系統,但是最為常用的還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制定的分級系統。根據這一分級系統,腦膠質瘤分為1級(惡性程度最低、預后最好)到4級(惡性程度最高、預后最差)。其中,傳統細胞病理學所謂的間變膠質瘤與WHO的3級相對應;膠質母細胞瘤與WHO的4級相對應。
按腫瘤所處的位置劃分
腦膠質瘤可以根據其在大腦所處的位置,進行分類。小腦幕(一層包裹小腦的結締組織)將腦組織分為幕上和幕下區域。據此,腦膠質瘤也為為幕上膠質瘤和幕下膠質瘤。
· 幕上膠質瘤:位于小腦幕上,主要是大腦半球,為成人最常見腦膠質瘤(70%)。
· 幕下膠質瘤:位于小腦幕下,主要是小腦半球,為兒童最常見腦膠質瘤(70%)。
· 橋腦膠質瘤:位于腦干。腦干包括間腦、橋腦和延髓三個部分,其中橋腦控制了
包含呼吸等重要的功能。在橋腦進行手術,具有很大的風險。
病因
如同其他腫瘤(疾?。┮粯樱z質瘤也是由于先天的遺傳高危因素和環境的致癌因素相互作用所導致的。一些已知的遺傳疾病,例如神經纖維瘤?。↖型)以及結核性硬化疾病等,為腦膠質瘤的遺傳易感因素。有這些疾病的患者,其腦膠質瘤的發生機會,要比普通人群高很多。此外,一些環境的致癌因素也可能與膠質瘤的發生相關。有研究表明,電磁輻射,例如手機的使用,可能與膠質瘤的產生相關。但是,目前并沒有證據表明,這兩者之間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雖然大部分的膠質母細胞瘤患者都曾有巨噬細胞病毒感染,并且在絕大部分的膠質母細胞瘤病理標本都發現有巨噬細胞病毒感染的證據,但是,這兩者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詞,目前也不是十分清楚。
病理生理學
從病理發生學(pathogenesis)角度而言,膠質瘤是在內部遺傳易感因素與外部環境致病因素相互作用下,在細胞的遺傳物質(DNA)及表觀遺傳物質(epi-genetics)水平,發生了足以致癌的突變(以及突變的組合);這些突變,驅動細胞持續的進入細胞周期進行有絲分裂、逃避凋亡、躲避細胞的生長接觸抑制、躲避免疫抑制等,并使細胞獲得與持續增長相適應的能量代謝異常、誘導腫瘤新生血管生長、缺氧與壞死等改變。
與不同級別膠質瘤的臨床與細胞病理表現所相對應的分子改變也有所不同。例如,低級別膠質瘤主要表現為細胞低速的分裂增生;而高級別膠質瘤則表現為高速的細胞分裂增生以及伴隨的新生血管生成以及腫瘤的缺氧、壞死。與之相應的,低級別膠質瘤在分子水平往往無HIF-1及VEGF等分子通道的啟動與高表達。值得注意的是,大腦雖然被認為是一個在正常生理狀態下,細胞幾乎不發生分裂增生(turning over)的器官,但是在特定時期和條件,大腦中樞器官還是會有一定的細胞分裂。例如,在兒童期,有神經元的分裂。因此,在兒童期,神經元來源的腫瘤,如髓母細胞瘤,發病率比成年高。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有細胞分裂的發生,就有腫瘤癌變的可能。因為,在絕大部分情況下,細胞增生過程中發生的突變(spontaneous mutation),都可以被細胞分子“維穩”功能所修正;如若無法修正,則細胞會啟動凋亡途徑,使發生突變的細胞自發死亡??梢姡z質瘤的發生是個小概率的偶然事件。低級別膠質瘤在細胞增生過程中,可能會“蓄積”新的突變,從而使其向高級別膠質瘤轉變(惡變)。為了系統地了解膠質瘤的分子病因學,美國在2008年啟動了膠質瘤的分子基因圖譜工程(cancer molecular atlas)。通過對膠質瘤的DNA進行測序,發現平均每個膠質母細胞瘤,有高達5個分子突變。其中,NF基因是最常見發生突變的抑癌基因;EGFR是最常見的原癌基因。這些分子突變,驅動各種信號通道的表達并構成膠質瘤發生、發展的分子基礎。
腦膠質瘤對腦組織的影響,主要是由于腫瘤對周圍組織的擠壓以及腫瘤細胞的分泌作用所導致的。例如腫瘤所導致的水腫,一方面,可以由于腫瘤的占位效應阻礙血液的回流從而使靜脈壓升高、水分子從血管內向組織間隙蓄積;另一方面,可以由于膠質瘤細胞分泌的一些因子,如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EGF,又稱血管滲透因子,vascular permeability factor, VPF),從而使血腦屏障開放、水分子從血管腔隙向組織間隙轉移。癲癇是腦膠質瘤患者最常見的癥狀之一。研究表明,膠質細胞能夠表達絕大部分參與電沖動的神經遞質以及受體;并且,膠質細胞與神經電沖動的發生、傳遞、擴布以及調節,緊密相關。這些,也即構成膠質瘤導致癲癇發作的分子病理基礎。
癥狀和體征
腦膠質瘤所導致的癥狀和體征,主要取決其占位效應以及所影響的腦區功能。膠質瘤由于其在空間的“占位”效應(mass effect),可以使患者產生頭痛、惡心及嘔吐、癲癇、視物模糊等癥狀。此外,由于其對局部腦組織功能的影響,還可以使患者產生其他的癥狀。比如,視神經膠質瘤可以導致患者視覺的喪失;脊髓膠質瘤可以使患者產生肢體的疼痛、麻木以及力弱等癥狀;中央區膠質瘤可以引起患者運動與感覺的障礙;語言區膠質瘤可以引起患者語言表達和理解的困難。膠質瘤由于惡性程度不同,其所產生癥狀的速度也不同。例如,低級別膠質瘤患者的病史往往在幾個月甚至上年,而高級別膠質瘤患者的病史往往在幾個星期至幾個月。根據患者的病史、癥狀以及體征,可以初步推斷出病變的部位以及惡性程度。但是最終的定位、定性診斷,還要綜合考慮其他的檢查,包括磁共振以及最終的診斷標準--病理診斷。
診斷
膠質瘤的診斷,要綜合考慮患者的病史、癥狀、體征、輔助檢查以及術后病理等進行綜合考慮和判斷?;颊哂信R床癥狀表現后,就診時最常做的檢查包括頭顱CT與磁共振(MRI)。頭顱CT可以初步判定是否有顱內占位。膠質瘤在CT上,往往表現為腦內、低信號的病變;低級別膠質瘤一般無瘤周水腫,高級別膠質瘤往往伴有瘤周水腫。此外,CT在發現是否有腫瘤出血以及鈣化,優于磁共振。瘤卒中發生的出血,在CT上表現為高信號,提示腫瘤的惡性程度較高。腫瘤伴有鈣化的發生,提示腫瘤的病理類型為少枝的可能性大。磁共振在顯示腫瘤的部位、性質等方面,要優于CT檢查。低級別膠質瘤在磁共振上往往表現為T1低信號、T2高信號的腦內病變,主要位于白質內,與周圍腦組織在影像上往往存在較為清晰的邊界,瘤周水腫往往較輕,病變一般不強化。高級別膠質瘤一般信號不均一,T1低信號、T2高信號;但如有出血存在,則T1有時也有高信號的存在;腫瘤往往有明顯的不均一強化;腫瘤與周圍腦組織界限不清;瘤周水腫較為嚴重。有時,膠質瘤與其他的病變,例如炎癥、缺血等,不是很容易區分。因此,有可能需要做其他的檢查,包括PET、MRS等檢查,進一步了解病變的糖代謝及其他分子代謝情況,從而進行鑒別診斷的區分。此外,有時為了明確病變與周圍腦組織功能的關系,還要進行所謂的功能磁共振檢查(fMRI)。通過這些檢查,一般可以在手術前,對膠質瘤的部位以及惡性程度級別,有個初步的臨床判斷。但是,最終的診斷,要依賴于手術后的病理診斷。[1]
治療
目前對于膠質瘤的治療,包括手術、放療、化療、靶向治療等手段。具體的治療,要綜合考慮患者的功能狀態、對治療的預期結果以及腫瘤所處的腦區部位、惡性程度級別等多種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判斷,從而制定個體化綜合治療方案。[2]
手術
手術往往是膠質瘤治療的第一步。手術不僅可以提供最終的病理診斷,而且可以迅速去除大部分的腫瘤細胞,緩解患者癥狀,并為下一步的其他治療提供便利。對于一些低級別膠質瘤,如毛細胞星形細胞瘤,手術的完整切除,是可以使患者得到根治以及長期存活。目前的膠質瘤手術,已經進入了一個微創時代,與前相比,更為安全,創傷更為小,腫瘤切除更為完全。顯微鏡應用于腦膠質瘤的切除,可以更加清晰地辨別腫瘤與腦組織的邊界,以及周圍重要的神經血管等結構,從而能夠在安全的情況下,最大化地切除膠質瘤。神經導航的應用,將膠質瘤的手術切除,提高到新的高度。神經導航與汽車導航相類似,可以使外科醫生在手術前從切口的設計、術中功能腦區的辨認以及手術切除方式的選擇等方面,更加精確和細化。近年來出現的術中磁共振,可以進一步提高手術完整切除的完整程度,并減少患者術后功能缺陷等并發癥的產生。術中皮層刺激電極的應用,可以完善術中對于運動區、語言區的辨認,從而幫助外科醫生更好地保護腦的重要功能。
放療
在接受外科手術治療后,對于高級別膠質瘤患者,往往需要進一步的放療。對于低級別膠質瘤患者,若存在高危因素(例如腫瘤體積超過6厘米、手術切除不完全等因素),也要考慮進行放療。放療包括局部的放療和立體定向放療。對于首次發現的膠質瘤,一般不采用立體定向放療。局部放療根據所采用技術不同,又可以分為適形調強放療和三維塑形放療。對于復發膠質瘤患者,特別是處于功能區腫瘤,有時可以考慮進行立體定向放療。
化療
化療及靶向治療在膠質瘤的治療中,逐漸發揮重要作用。對于高級別膠質瘤,替莫唑胺的應用,可以顯著延長患者的生存預后。目前,替莫唑胺是治療膠質瘤唯一有明確療效的化療藥物。對于初治高級別膠質瘤患者,替莫唑胺在與放療同時應用后(同步放化療階段),還應繼續單獨服用一段時間(6-12周期)。其他的化療藥物(如尼莫司?。?,對于復發膠質瘤的治療,可能有一定療效。新近出現的血管靶向藥物,阿伐斯丁,對于復發高級別膠質瘤,有明確療效,可以顯著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最近大規模三期研究的中期分析表明,對于初治高級別膠質瘤患者,阿伐斯丁與放療、替莫唑胺的聯用,可以顯著提高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并有望成為標準治療方案之一。
光動力治療
光動力治療(Photo- dynamic Therapy,PDT)自問世來,PDT在癌癥的臨床治 療中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以其有效、安全、副 作用小、可協同性、可重復性和相對低成本等優點脫 穎而出,并且在腫瘤的治療中顯示出很強的生命力, 為中晚期、特別是無法(或拒絕)采用傳統方法治療 的癌癥患者提供了一個機會,增加了一種治療手 段。與腫瘤傳統手術、化療和放療方法相比,PDT的優點是能選擇性地消滅局部的原發和復發腫瘤, 而不傷及正常組織;可與化療和放療同時進行,且均 具有一定的協同作用;可縮小手術的范圍和改善患 者的愈后。PDT只有與現 行其他治療方法,包括外科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 學藥物治療等別的方法的綜合應用,才能更有效的 進行腫瘤的治療。例如對局部有明確腫塊的惡 性腫瘤,可首先采用外科手術切除治療后,再采用光 動力學療法殺傷局部浸潤的癌細胞。
粒子植入
放射性粒子組織間植入治療腫瘤是非常有效的局部治療手段,它的優點在于物理學和生物學兩個方面:①放射性粒子植入可以提高靶區局部與正常組織劑量分配比;②腫瘤的再增殖由于受到持續射線的照射而明顯減少;③連續低劑量率照射抑制腫瘤細胞有絲分裂,引起腫瘤細集聚在G2期;④放射抗拒的乏氧細胞減少,同時在持續低劑量照射條件下可使乏氧細胞再氧合。 放射性粒子治療具有局部劑量高和正常組織損傷小的優勢。利用影像引導經皮穿刺技術解決了創傷大的難題,克服了粒子靶區空間分布不均勻的缺點,具有精確度高,創傷小的優勢,而且初步臨床應用顯示了很好的局部控制療效,并發癥發生率低。
氬氦刀
在腫瘤的治療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制冷物質產生的超低溫(<-140℃)作用于病變組織引起細胞內外冰晶形成、細胞脫水,從而引起一系列物理化學變化,導致腫瘤組織細胞壞死。目前認為,在治療過程中產生的冷凍免疫效果也是氬氦刀抗腫瘤的重要原理。在動物實驗及臨床研究中發現,冷凍治療后有特異性的抗腫瘤抗體存在,同時發現冷凍壞死后的腫瘤可作為瘤苗引起T細胞介導的腫瘤細胞殺傷作用。但在部分試驗中發現,冷凍治療可導致免疫抑制,可能原因為高帶免疫耐受。總體來說,氬氦刀治療具有減輕腫瘤負荷、減少腫瘤產生的免疫抑制因子,術后應激反應輕、機體免疫抑制小,壞死的原位腫瘤抗原釋放后能夠刺激機體免疫功能等外科手術治療所不具備的優點,是晚期腫瘤患者的一種可靠的治療手段。
膠質瘤呈浸潤性生長,常規手術很難找到其明顯邊界,術后復發率很高;大部分腦膠質瘤細胞對放療、化療不敏感,手術創傷及放化療對機體免疫力又產生抑制和破壞。氬氦冷凍治療技術是近年源自美國氬氦冷凍治療設備而興起的一種低溫冷凍技術。利用高科技手段和航天材料制成的帶有微細刀頭的氬氦冷凍設備,可在計算機的控制下,利用冷熱逆轉的原理,達到破壞腫瘤的作用。即高壓氬氣經過冷凍刀傳導,短時間內(10-20秒)在刀尖部位形成-140℃的超低溫,形成似梭形冰塊冷凍組織,腫瘤細胞瞬間形成冰晶體而死亡。復溫時,高壓氦氣達到刀頭時迅速升至45℃,腫瘤細胞內的冰晶體在這一溫度下快速解凍而導致細胞裂解,對腫瘤細胞產生二次攻擊,達到徹底破壞腫瘤組織的作用,而整個過程刀桿基本保持常溫。由于操作簡單、安全,對病人創傷小,此項治療技術發展迅速,已應用于臨床各組腫瘤疾病,包括肝、腎、胰腺癌、前列腺癌和肺癌各種組織,是很有前途的技術。近幾年國內外大量基礎和臨床研究發現冷凍治療技術不僅能直接殺傷腫瘤,其冷凍后的腫瘤細胞能作為抗原增強術后抗腫瘤免疫能力,引發繼發性的冷凍免疫反應。
介入化療
傳統的經靜脈內化療由于血腦屏障的存在,藥物需要量大,到達腦組織的藥量大大減低,導致全身不良反應明顯,易造成肝腎、胃腸道功能損害及骨髓抑制。介入化療的問世,尤其是超選擇性介入化療的出現提高了惡性腫瘤的療效。超選介入化療是將導管選擇性的插入到腫瘤的供血動脈并在其內注射藥物。藥物到達腫瘤局部的濃度較高,且用藥量較靜脈內少,降低了全身不良反應,但局部作用明顯。
瘤床的局部化療
腫瘤的切除程度對患者的生存期及生存質量影響極大,腫瘤細胞的殘存是膠質瘤復發的根本原因[1,3]。因此,我們對非功能區復發性膠質瘤,均在解剖情況下將腫瘤組織全部切除,瘤周水腫組織和將受侵襲的非功能區腦組織做部分切除;對功能區復發性膠質瘤,在盡量保留功能的前提下,在裸眼或手術顯微鏡下,從腫瘤周圍水腫膠質帶進行分離,直至腫瘤完全切除。我們認為,在解剖和功能允許的非功能區膠質瘤,應力爭將腫瘤組織及水腫帶、部分腦組織一并擴大切除,才可能徹底切除隱蔽的殘余腫瘤;在某些解剖與功能不允許做到擴大切除的部位,也應在盡量保存神經功能的前提下,力爭顯微鏡下全切除腫瘤。復發性腦膠質瘤也應同樣遵循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原則。鑒于膠質細胞對放療的不敏感性,應該尋求高效、安全的特殊化療及放療方法。曾有安置Ommaya囊和導管植入的瘤內化療技術,但這些方法所使用的藥物為非緩釋劑,化療藥在腦組織內很快吸收,擴散范圍小,高濃度作用時間短,療效提高不顯著。我們采用的手術擴大切除復發腫瘤加化療緩釋體植入技術,既發揮了手術優勢,又可一并解決化療藥物血腦屏障阻擋、腦組織內藥物濃度低和高濃度藥物維持時間短的問題?;熕幘忈岓w在腦局部所達到藥物濃度比常規靜脈注射高1200倍,其在腦內植入后彌散距離可達4 cm,而膠質瘤,復發一般在原發切除部位2 cm范圍左右。我們的初步臨床研究結果表明,手術切除聯合緩釋化療體植入方法治療復發性腦膠質瘤,較原傳統治療效果明顯,腫瘤復發率和患者死亡率
免疫綜合治療
腫瘤免疫治療通過激發或調動機體的免疫系統,增強腫瘤微環境的抗腫瘤免疫能力,以達到控制和殺滅腫瘤細胞的目的。腫瘤免疫治療是可與手術、化療和放療相結合的治療方法。一般情況下,施治人員先采用常規療法清除大量的腫瘤細胞,然后再給予免疫治療清除殘存的腫瘤細胞,以此提高腫瘤綜合治療的療效,并有助于防止腫瘤的復發和轉移。腫瘤是機體全身免疫平衡失調的結果。因此,在常規手術、化療、放療達到局部清除目的后,機體需通過免疫治療以達到再平衡。與其他治療相比,免疫治療起效慢,但可從根本上恢復機體自身清除腫瘤細胞的能力。隨著腫瘤免疫研究的發展,腫瘤免疫治療將成為腫瘤綜合治療的基本組成之一。
納米刀的治療
納米刀是一種全新的尖端腫瘤消融技術。它通過釋放高壓脈沖在腫瘤細胞或者癌細胞上形成納米級永久性穿孔,破壞細胞內平衡,使腫瘤細胞或者癌細胞快速凋亡,不會發生"熱沉效應"導致治療不徹底或者造成熱損傷,血管旁的腫瘤細胞或者癌細胞也可以被徹底殺滅。納米刀技術的引進,已經成為復大中晚期腫瘤治療一支利劍。
神經系統惡性腫瘤的靶向治療
分子靶向治療之所以受到密切關注,并引起研究者不斷探究的興趣,是因為它以腫瘤細胞的特性改變為作用靶點,在發揮更強的抗腫瘤活性的同時,減少對正常細胞的毒副作用。這種有的放矢的治療方法為腫瘤治療指明了新的方向。根據藥物的作用靶點和性質,可將主要分子靶向治療的藥物分為以下幾類:1.小分子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如吉非替尼(Gefitinib,Iressa, 易瑞沙);埃羅替尼(Erlotinib, Tarceva);2.抗EGFR的單抗,如西妥昔單抗(Cetuximab, Erbitux);3.抗HER-2的單抗,如赫賽?。═rastuzumab, Herceptin);4.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如伊馬替尼(Imatinib);5.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抑制劑,如Bevacizumab(Avastin);6.抗CD20的單抗,如利妥昔單抗(Rituximab);7.IGFR-1激酶抑制劑,如NVP-AEW5418.mTOR激酶抑制劑,如CCI-779;9.泛素-蛋白酶體抑制劑,如Bortezomib;10.其他,如Aurora激酶抑制劑,組蛋白去乙?;福℉DACs)抑制劑等。迄今為止,很多靶向藥物已經在臨床起了極其重要甚至是奇跡般的作用。有些已經按照循證醫學的原則進入了國際腫瘤學界公認的標準治療方案和規范。更多、更有希望的藥物也在快馬加鞭地研制和早期臨床試驗中。所有這些都使我們有理由相信,當前腫瘤的藥物治療正處于從單純細胞毒性攻擊到分子靶向性調節的過度時期,應是前程無量。為達到這一目的,我們需更多地了解靶向藥物極其治療的分子生物學基礎;了解大多數實體腫瘤都有多靶點、多環節調控過程的特點;了解當前的轉化性研究還遠遠未能解釋所發生的一切臨床現象;了解各個民族、性別,各種環境、條件都可能對治療有不同的反應。希望不久的將來,隨著對人類基因組學中功能性基因組和支配腫瘤的基因組的深入了解并結合高新技術如高通量藥物篩選等手段的有效運用,腫瘤的治療必將跨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其他
其他的一些免疫治療和生物治療,尚處于臨床試驗階段,其療效有待進一步明確。從一些研究來看,也是富有前景,并有望為膠質瘤患者的治療,開辟新的途徑。
預后
經過綜合治療后,對于低級別膠質瘤(WHO 1-2級)患者而言,中位生存期在8-10年之間;對于間變膠質瘤(WHO 3級)患者而言,中位生存期在3-4年之間;對于膠質母細胞瘤(WHO 4級)患者而言,中位生存期在14.6—17個月之間。值得注意的是,對于膠質母細胞瘤患者而言,新出現的放療與替莫唑胺化療方案,可以使將近10%患者存活至5年以上;而在替莫唑胺出現之前,單獨使用放療,僅有不足1%的患者可以存在5年。
膠質瘤很難根治,往往會復發。在腫瘤復發后,根據患者的功能狀況,可以考慮再次手術、放療、化療等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