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睪丸腫瘤(tumor of testis)是泌尿外科中常見的腫瘤之一。睪丸腫瘤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絕大多數都是原發的,繼發性極為罕見。睪丸腫瘤幾乎都是惡性的,其中生殖細胞腫瘤占90%~95%,非生殖細胞腫瘤占5%~10%。生殖細胞腫瘤中以精原細胞瘤最常見,約占睪丸原發性腫瘤的40%~50%,胚胎性癌次之,約為20%~30%,再次為畸胎瘤,約為10%左右,其他細胞類型睪丸腫瘤少見。發病年齡有3個高峰:嬰兒期以卵黃囊瘤(嬰兒型胚胎性瘤)為多;20~40歲間可見各類型睪丸腫瘤,但仍以精原細胞瘤為多,70歲以后主要為精原細胞瘤。其病因尚不明了,目前認為其發病與遺傳和后天因素均有關系。其中與隱睪關系最密切,隱睪發生腫瘤的機會比正常人大10~14倍,腹腔內隱睪比腹股溝更高,而睪丸固定術并不降低惡性變的發病率,但可使腫瘤更易被發現。
病因
其病因尚不明了,目前認為其發病與遺傳和后天因素均有關系。其中與隱睪關系最密切,隱睪發生腫瘤的機會比正常人大10~14倍,腹腔內隱睪比腹股溝更高。
分類
睪丸腫瘤分為生殖細胞腫瘤、非生殖細胞腫瘤和睪丸繼發性腫瘤,其中以生殖細胞腫瘤最多見,占90%~95%。生殖細胞腫瘤分為精原細胞瘤(35%)、非精原細胞瘤(胚胎癌;畸胎瘤;絨毛膜上皮癌、卵黃囊腫瘤等)及混合性生殖細胞瘤。非生殖細胞瘤分為間質細胞瘤、支持細胞瘤、性腺間質瘤、混合瘤。
臨床表現
最常見癥狀為睪丸漸進的、無痛性的增大,并有沉重感,睪丸腫脹、變硬。精原細胞瘤腫大的睪丸往往保持睪丸的輪廓,質地一致,而畸胎瘤則呈結節性腫大,軟硬不一致。約有10%的患者因睪丸內出血或梗死而感覺疼痛,10%的患者可能出現轉移癥狀,如腹膜后淋巴轉移塊較大,壓迫神經根出現背痛。肺部轉移可出現咳嗽和呼吸困難,十二指腸轉移可出現厭食、惡心和嘔吐,骨轉移可引起骨痛等。兒童有睪丸腫塊,同時有早熟癥狀,或成人同時有女性型乳房及性欲減退時應考慮睪丸間質細胞瘤。
檢查
體檢可觸及患側睪丸腫大,質韌,有沉重感,透光試驗陰性。睪丸腫瘤標記物、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及甲胎蛋白(AFP)濃度分別可能在精原細胞瘤、絨毛膜細胞癌、胚胎癌或混合性生殖細胞瘤患者的血清中增高。B超顯示睪丸均勻性增大,回聲增強而不均,血流信號強。陰囊超聲探測睪丸腫瘤的敏感度100%,可以顯示腫瘤在睪丸外或睪丸內。還可以用于探測腹膜后有無轉移腫瘤,腎區有無轉移性淋巴結,或腹腔臟器有無轉移;有助于腫瘤的分期和療效的觀察。CT檢查可清楚顯示腫瘤與周圍組織的關系,確定有無轉移灶,臨床主要用來觀察腹膜后淋巴結轉移的情況。
診斷
典型的睪丸腫瘤診斷不難,根據臨床表現及相關檢查即可診斷。
治療
睪丸腫瘤的治療分為手術治療、微創治療、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的單獨治療和綜合治療。一旦確定為睪丸腫瘤,均應先行根治性睪丸切除術,之后根據病理檢查結果決定進一步治療方案。其基本手術方式為睪丸切除術和腹膜后淋巴清掃術,后者尤其適應于對化療和放療不敏感的I期和II期非精原細胞瘤性生殖細胞腫瘤,如胚胎瘤、畸胎瘤和混合性癌等。放射治療對精原細胞瘤極為敏感,胚胎癌和惡性畸胎瘤對放射線的敏感度較低,絨毛膜上皮癌對放射線極不敏感。放射治療能夠殺滅腫瘤組織,而對鄰近的正常組織不產生明顯損害,目前臨床廣泛應用。睪丸腫瘤對化療效果好,一般認為化療對精原細胞瘤的治療效果較好,對胚胎癌和絨毛膜上皮癌也有效,尤其是幾種藥物聯合使用,效果更好,對畸胎瘤效果較差,對于晚期或復發病例,化療也有一定作用。
因此,對局限性精原細胞瘤可采用根治性睪丸切除術和腹膜后外放射治療,治愈率可達90%以上。對有轉移的精原細胞瘤則采用化療,最有效的三聯藥物是順鉑、博來霉素和依托泊甙,緩解率約90%。對局限性非精原細胞瘤,在根治性睪丸切除術后密切隨訪或行腹膜后淋巴結清掃術。高期非精原細胞腫瘤在根治性睪丸切除術后采用化療,而后行腹膜后淋巴結切除術。采用綜合治療療效較單一治療更為理想。一般根據病理類型、發展趨勢、全身情況,仔細分析局部復發或遠處轉移情況,然后才去局部或全身性治療。